close

2014年4月媽咪寶貝雜誌專訪內容

 

小兒用藥觀念全解析

 

媽咪寶貝 4月號 NO.166

 

採訪撰文/魏婕綝
諮詢/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、亞東紀念醫院藥劑部住院藥局組長鍾燕瑩
模特兒/漂亮妹妹沂璇
攝影/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(02-87735501)

 

小寶貝生病了,父母哄著孩子吃藥的同時,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,「這麼多藥,可以混合吃嗎?」、「孩子一吃藥就吐,怎麼辦?」……。藥品如同雙面刃,用對了 可以治病;用錯了可能危害健康,尤其對於尚未發育完整的幼兒更應謹慎。爸媽不妨聽聽專業醫師對於小兒用藥的建議,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!

一次搞定!8種常用藥&11個原則
對於家長常見的錯誤用 藥,亞東紀念醫院藥劑部住院藥局組長鍾燕瑩根據經驗表示:「像是未注意用藥時間;或沒有配合醫師的指示服藥,導致藥物療效減輕而延誤病情。」另外,也常見 到家長餵孩子吃藥時,未仔細閱讀藥瓶上的用藥說明,沒先加水沖泡,直接將粉末倒出來讓幼兒服用,發現後才緊急到藥局尋求協助;甚至她也曾遇過父母沒注意到 醫師開立的是塞劑,當成口服藥讓幼兒服用。 

常見錯誤用藥6類型
對於家長易犯的錯誤用藥,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指出:「大致上可分為6大類。」

 

NG 1:服用不需要或來路不明的藥物
醫師舉例解釋:「像有些孩子適逢長牙期,父母擔心孩子的鈣質不足,讓他服用鈣粉或來路不明的補藥,但只要飲食均衡,並不需要額外補充。」

 

NG 2:孩子生病,未讓他吃藥也沒帶他就醫
不想吃太多藥,不妨當面與醫師討論。

 

有 些爸媽擔心藥物有副作用,因而不喜歡吃藥。所以當孩子生病時,既不讓孩子服藥、也不帶他就醫,想藉由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來對抗細菌或病毒。關於這點,葉醫師 表示:「如果不想吃太多藥,不妨當面與醫師討論。普通感冒,可依症狀緩解程度來減輕藥量,甚至可以停藥。最擔心並非感冒,卻一直當成感冒觀察,錯失治療良 機。」

 

NG 3:自行讓孩子服用成藥
一些家長可能會在家裡準備感冒藥、咳嗽藥等成藥,當孩子咳嗽,父母自行拿止咳藥讓他服用。然而,有時咳嗽是因為氣喘造成,讓孩子服用止咳藥其實不易改善咳嗽症狀,也治標不治本。

 

NG 4:看了醫師,卻不服藥
有時,雖然家長帶孩子來就醫,可是回到家卻不按照醫囑服藥,擔心藥物吃太多會影響幼兒的肝、腎功能或產生其它副作用。葉醫師說明,若曾經服用某種藥物有過敏或不良反應,可提醒醫師,但若只是聽說有某種副作用而不敢服藥,即無法達到治療功效,反而延誤病情,因小失大。

 

NG 5:擅自停藥,或服用劑量太輕
例如:服用抗生素或克流感,未按照一定療程服藥。除此,葉醫師最近遇到幼兒因為便祕而來看診,服用2天軟便藥後覺得有改善,父母遂自行讓孩子停藥2天,發現孩子又沒解便,再讓他吃2天藥。

 

醫師表示:「這做法恐延後便祕問題的改善。建議可逐漸減少藥量,例如:昨天服用3次藥物,發現今天解便狀況不錯,可改吃兩次;若狀況更好,則改為1次。避免2天吃藥、2天停藥,以免孩子不適應。」

 

 至於服用劑量太輕,以常用的退燒藥糖漿為例,20公斤孩子的劑量為10c.c.,家長卻經常只給5c.c.,發現燒未退,以為是病情嚴重才不會退燒。

 
NG 6:劑量太高
不小心服用兩次藥物,例如:媽媽餵一次、阿嬤又餵一次。另一種情況則是弟弟、妹妹吃到哥哥或姊姊的藥物。
 
藥物分3級
原則上,目前國人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3種類型,由葉勝雄醫師與鍾燕瑩組長詳細解說使用時機與注意事項。
 
1成藥
使用前應仔細閱讀
由於成藥對人體的影響較輕微,多可在藥妝店或藥房取得,鍾燕瑩組長指出:「通常成藥會清楚標示效能、用量、用法以及使用有效期限。」
 
葉勝雄醫師進一步解釋:「成藥可分為甲類與乙類。甲類成藥必須在藥局才能購得;至於乙類成藥在超市或超商即可買到,例如:撒隆巴斯、綠油精、曼秀雷敦等。」由於成藥的藥效較弱,毋須專業醫護人員指示,不過使用前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與標示。
 
儘管成藥的藥效弱,但不建議讓幼兒使用,除了乙類成藥如綠油精或曼秀雷敦之外,不過,將這類藥物塗抹孩子身上時,鍾組長提醒:「少量即可,且盡量不要碰到眼、口、鼻等部位,以免產生刺激。」 
 
2處方藥
需有醫師處方或限由醫師使用
須經由醫師處方或限由醫師使用,管制藥品皆屬這一類。至於非管制用藥,有些亦需有醫師處方,才可由藥師人員供應,例如:降血壓藥、安眠藥等。由於處方藥的藥性較強,對於疾病或人體健康的影響亦較大,所以要有醫師的處方、或經由醫師開立才能使用。
  
3指示藥
醫師開立處方或藥師調配
指示藥,則是在一般藥局經由藥師評估、調配後,才能販售給民眾;或民眾憑著醫師開立的處方箋去市面的藥局拿藥。雖然指示藥的影響較輕微,像綜合感冒藥、咳嗽藥,或維他命等,但過度使用仍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,因此使用前應仔細詢問藥師。
 

完全解析小兒常見8種用藥

藥物類型可分為多種,包括:藥水、錠劑、膠囊、滴劑、軟膏、噴劑、吸入劑等,兩位專家特別列出小兒常用的藥物形式,一一說明正確的使用方法與觀念。

 

1 口服藥水

口服藥水容易餵服,且味道不似藥粉這麼苦,會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。

在使用口服藥水前應搖晃均勻,以免讓些微藥物沉澱底部;可是葉勝雄醫師提醒:「避免搖晃過於劇烈,產生太多氣泡。」另外,有些藥水是沖泡式,若醫師開立兩瓶,用完第1瓶、再沖泡第2瓶,不建議2瓶同時沖泡,以免過了使用期限還沒服用完畢。

小提醒》

(1)餵孩子服藥前,最好將藥杯水平放在桌面,再倒入藥水測量刻度,避免拿在手上產生傾斜,造成藥水劑量的差別或失準。

(2)1歲前幼兒服藥,最好讓他採半坐姿勢,約45度斜躺以免嗆到。

(3)如果擔心藥物引發孩子嘔吐,可在他用餐前的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餵食,較不會引起噁心,也會主動吞入。另外,餵小貝比時,可從嘴角慢慢滴入藥水,以免喝得太急而嗆到。

 

2 錠劑、膠囊

當醫師開立錠劑給幼兒,葉勝雄醫師指出:「若為膜衣錠,不建議磨成粉。有些膜衣錠的作用是讓藥性慢慢釋放,避免造成腸胃不適。如果擔心孩子不好吞服,最好事先詢問醫師或藥師能否將錠劑磨成粉狀。」

若醫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開立錠劑或膠囊給孩子吞服,鍾燕瑩藥師說明:「以膠囊而言,假使孩子不易吞服,可打開膠囊讓孩子服用裡面的藥粉。」

醫師進一步說明:「還可將藥粉加在果醬、布丁等食物讓孩子服用。至於錠劑,如果太大顆造成吞服困難,可加一些水稍微軟化,再切碎讓孩子服用。」 

不過,有些膠囊屬於腸溶膠囊,為避免刺激胃部,讓膠囊在胃部維持原形,直到腸子的鹼性環境下才分解,則不適合直接打開服用內含的藥粉。

小提醒》

(1)一般醫療院所會視幼兒的發展與年紀來評估該開立錠劑或藥粉,父母亦可事先告知醫師。不過,通常幼兒超過20公斤,醫師才會開立錠劑讓他服用,正好是半顆劑量。

3 眼滴藥和眼藥膏

ㄧ般眼睛用藥,分為眼藥水與眼藥膏。若因眼睛感染而使用眼藥水和眼藥膏,鍾組長表示:「只要治療被感染的那隻眼睛即可,另一隻未感染的眼睛毋須點眼藥水。」雖然藥水不會直接接觸患處,但藥劑的瓶身或多或少會受到汙染,避免因此而感染另一隻健康的眼睛。
 

若同時需要點眼藥水與眼藥膏,葉醫師建議:「順序是先點藥水再點藥膏。」如果先點藥膏再點藥水,可能會造成藥水溢出眼眶。除此,在點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滴入眼珠,正確方式是先以手指剝開下眼瞼,將藥水滴入眼睛內側以便於含住藥水,並閉眼5分鐘。

 

接著點眼藥膏,由於眼藥膏的質地較黏稠,鍾組長指出:「點的時候,先將把眼瞼往下翻,將藥膏點在眼瞼的溝槽內。」

小提醒》

(1)幫幼兒點眼藥水時,請孩子平躺、張開眼,誘導他向上看,讓孩子在配合的狀態慢慢點。若配合度不高,家長不妨將就把藥水滴入眼瞼部位,再請孩子閉著眼睛轉一轉眼球,將藥性帶到眼球周圍。此外,鍾組長特別提醒:「盡量別在孩子哭鬧情形下點眼藥水,免得不小心戳傷他的眼睛,發生危險。」

(2)點藥水時,避免讓眼睛碰觸滴管以免汙染藥品。

 

4 耳滴劑

耳滴劑多為軟化耳垢、耳朵分泌物的藥物。有時孩子患有中耳炎,導致耳垢過多或發炎的分泌物無法流出來,此時即會使用耳滴劑。 

使用耳滴劑時,讓孩子側躺在家長的大腿上,從耳管部位慢慢滴入藥劑。鍾燕瑩組長說明:「點第一滴後,先壓一下耳珠讓藥劑滑進耳道,再點第二滴;而不是一口氣點入兩滴、三滴。」完成後,請孩子側躺12分鐘,待藥物完全流進耳道再起身,若起身時發現有一些藥液流出來,拿衛生紙擦淨即可,休息一會兒再點另一耳。

 

小提醒》

(1)不與人共用耳滴劑。

(2)由於耳朵對於溫度較敏感,使用耳滴劑前可先握在手掌回溫,以免太冰。

 

5 鼻滴劑

根據葉勝雄醫師的經驗,目前較少開立鼻滴劑,多會開立鼻噴劑,少數鼻滴劑是用在治療過敏性鼻炎,不過很少用於嬰幼兒身上。

 

之所以不建議嬰幼兒使用鼻滴劑,鍾組長解釋:「嬰幼兒的鼻黏膜較薄,使用鼻滴劑易造成刺激,因此多用在34歲以上的孩子。」而家長在幫孩子滴鼻滴劑時,先讓孩子躺在自己的腿部,將其鼻孔往上揚,從鼻翼滴入藥劑,維持35分鐘再讓孩子坐起來,盡量不要直接從鼻孔滴入以免嗆到

小提醒》

使用鼻滴劑前先把孩子的鼻涕清乾淨,效果會更好。另外,葉醫師提醒:「不要將滴管直接放到鼻腔,以免汙染器具。」

 

6 鼻噴劑

鼻噴劑多用於過敏性鼻炎,亦常用來治療鼻塞,多為鼻用類固醇。葉勝雄醫師表示:「鼻噴劑只能救急,不適合長期使用。最好別使用超過35天,以免出現反效果,噴再多藥也沒有療效,還可能比原先狀況更糟。」葉醫師曾遇過自行從國外買鼻噴劑來噴,使用一個月後不見效果而來就醫,才發現發炎狀況相當嚴重,立即停掉藥物,改以口服藥物治療。

 

小提醒》

(1)使用鼻噴前,先將鼻腔分泌物清除乾淨,效果會較好。

(2)第一次使用時,由於無法確定是否有藥物噴出,可先對著空氣噴,確定將瓶內的氣體排掉、並出現霧狀藥物才使用。

(3)噴的時候,先引導孩子的頭部向前傾、以手壓住另一個鼻孔,接著朝鼻翼噴藥劑,而不是朝鼻孔中間噴,以免嗆到。若孩子的年紀夠大,噴的時候可以請他稍做吸氣,讓藥物比較好吸收;但別吸得太用力,以免將藥物吸到喉嚨而失去效果。若不小心將藥物吸到喉嚨時,要立刻以水嗽口吐出。

(4)完成一邊鼻子,讓孩子慢慢的正常呼吸,再換另外一邊。

(5)完成後,先以面紙將鼻噴劑擦拭乾淨再蓋上蓋子。

 

7 皮膚用藥

基本上,幼兒使用的皮膚用藥與成人使用的藥物成分類似,目前沒有幼兒專用的皮膚藥膏,因此,鍾燕瑩組長提醒:「幫孩子塗抹時避免使用過多藥膏,以免因為幼兒的皮膚角質層薄而吸收過量。」

除了擔心孩子的皮膚吸收過量藥物,葉勝雄醫師補充:「身體各部位吸收的比例也不盡相同。」假設手臂的吸收率為1;臉部吸收率可能是手臂的13倍;而陰囊部位的皮膚則高達42倍,必須謹慎使用,並非同一種藥適用在身體每個部位。

以止癢藥膏或消炎藥膏為例,由於具有藥性,若醫師指示13次,則盡量不超過使用次數,以免幼兒吸收過量藥性,長期下來產生副作用。至於痱子膏,因為藥性較弱,主要是緩解皮膚搔癢,起疹子時再使用,平常則可放著備用。

其實皮膚用藥不見得要長期使用,然而,若是異位性皮膚炎用藥則不建議自行停藥,以免使病症惡化、難以控制。 

就嬰幼兒來說,常見的皮膚疾病為尿布疹。鍾燕瑩組長表示:「若尿布疹狀況嚴重,皮膚出現潰爛情形,醫師會開立含有微量類固醇的消炎藥膏來緩解。」如果只是皮膚紅,但皮膚沒有受傷,則可使用專門治療尿布疹的氧化鋅藥膏,除了阻絕尿液的刺激,亦不會發生藥性的吸收。可是,因為寶寶經常包著尿布,仍可能會刺激皮膚,因此,預防尿布疹的最佳方法是保持皮膚乾爽,盡量少包尿布,讓屁股的皮膚能夠呼吸、透氣。

 

小提醒》

(1)如果皮膚有傷口,建議用乾淨棉花棒沾上藥膏,以畫圈圈的形狀,由傷口往外擦,以免將細菌帶到傷口。

(2)幫孩子塗抹皮膚用藥後,提醒他別將抹藥部位靠近嘴巴或眼睛。

(3)使用完藥膏記得收好,以免幼兒拿去玩。

 

8 肛門塞劑

肛門塞劑主要是用來退燒,可是,葉勝雄醫師認為,如果口服退燒藥有效,盡可能使用口服退燒藥為妥。

使用肛門塞劑前,家長先洗淨雙手,最好戴上手套。接著請孩子側躺,上面的腳微彎以露出肛門口,如果擔心孩子疼痛,可以塗抹些微凡士林,快速將塞劑推進肛門約12個指節,避免滑出。再請孩子雙腳夾住約5分鐘,避免起身走動以免塞劑滑出。鍾燕瑩組長提醒:「如果孩子有腹瀉情形,不建議使用肛門塞劑,以免刺激肛門引起腹瀉。」

小提醒》

(1)使用肛門塞劑,需至少間隔4小時才能使用第2顆,或依照醫師藥師指示使用。

(2)置於冰箱保存

 

發燒時,用退熱貼布好嗎?

市售的退熱貼布雖然貼在臉上冰冰涼涼,不過,鍾燕瑩組長指出:「對於幼兒的刺激太大,不建議讓4歲以下的幼兒使用。」

葉勝雄醫師亦表示:「退熱貼布的原理類似睡冰枕的效果,只是降低頭部溫度,無法達到全身退燒的效果。」

 

餵藥有巧思 孩子不怕吃苦

對很多爸媽而言,餵小孩吃藥簡直是一場戰爭,尤其是學齡前的幼兒,對於藥物的味道特別敏感而且容易排斥,如何有技巧地讓孩子服藥?

善用工具

通常醫院會視狀況附藥杯或滴管,對於年紀小的寶寶,可用滴管來輔助餵藥。如果沒有滴管,家裡可以準備類似針筒型的餵藥器,將藥粉和些微的開水放入餵藥器搖勻後,沿著孩子的嘴角慢慢滴入。鍾燕瑩組長解釋:「小寶寶容易對於沒吃過的食物感到排斥,甚至反感、嘔吐;如此一點一點滴進藥物,讓孩子習慣藥味,或許能增加接受度。」

餵藥姿勢要正確

餵孩子吃藥時,父母先一手抱住孩子讓孩子呈半躺姿勢,以利於水分順著喉嚨往下流。另外,不要強迫餵藥以免孩子嗆到,也不要捏孩子的鼻子。

加一點果糖

可在藥粉加一些果糖,用甜味掩蓋藥的苦味,而且果糖不會影響藥效。另外,不建議將藥粉加入果汁、牛奶,甚至蜂蜜,擔心會與藥物形成交互作用。如果醫師有開立感冒糖漿,亦可配合使用。

 

掌握用藥11原則

1 用藥劑量與年齡、體重相關

小兒科醫師多會以體重計算使用劑量,原則上,若將40公斤視為成人劑量;20公斤則是成人的一半。不過,像抗生素等藥物,會因疾病的差異而開立不同的劑量;甚至有些用藥必須精密地計算身體的體表面積,有時連身高也得列入考慮。

鍾燕瑩組長進一步解釋:「幼兒的用藥不見得依體重或年齡來計算,有時得依肝、腎功能的發展而定。」因此,父母不可貪圖方便,認為二寶被大寶傳染感冒,直接拿大寶的藥給二寶服用,如此恐危害孩子的健康。

 

2拿處方箋及領藥,詳細核對資料

拿處方箋及領藥時,應謹慎核對藥單、藥袋姓名、年齡、體重、性別、藥物種類與數量、以及用法等,葉勝雄醫師提醒:「尤其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同時服藥時,要注意別拿錯藥袋。」

 

除此,確認開立的藥物是針對孩子的症狀,並詢問清楚吃藥的時機、是否會產生其它副作用,例如:腹瀉、起疹子、疲憊等,何種情況必須停藥或回診。再者,也要瞭解藥物的保存方式、有效期限等。鍾組長亦特別提醒:「如果孩子平常有服用慢性藥,家長亦應詢問醫師所開立的藥物是否會與慢性藥產生交互作用。」

 

3 6歲以上才可服用成藥

鍾組長表示:「內服成藥建議孩子6歲以上才可使用;至於外用成藥,4歲以上少量使用應沒問題。

成藥有時是緩解症狀,無法治療疾病,葉醫師建議:「兒童最好別服用成藥,就醫診斷較妥。」

 

4出現副作用,請醫師開立替代性藥物

服藥以後,發現孩子對藥物出現過敏情況,倘若藥物的功用是緩解症狀,像止咳或化痰,可自行減少藥量。如果是服用抗生素而出現副作用,除了停藥,還要請醫師開立替代性藥物。

 5牛奶和葡萄柚汁不可配藥吃

藥物不可與葡萄柚汁搭配服用,以免影響肝臟的酵素代謝。

至於牛奶或茶類也不適合。由於嬰兒的主食是牛奶,若將藥粉或藥水摻在牛奶裡讓寶寶服用,孩子可能會覺得味道很奇怪,甚至接下來也不願意吃奶,導致營養缺乏。

 

6不能隨意將藥丸磨成粉狀

有些藥丸外包的糖衣或膜衣,其功用在於讓藥性緩緩釋出,一旦遭到破壞可能使藥性快速釋出,危害人體。若孩子不便吞服,可詢問醫師其它替代的藥水或其它劑型的藥物。

 

7不同藥物不可混和服用

不同藥物不可混合服用。葉勝雄醫師指出:「較常遇到的是止瀉藥,如果與其它藥物同時服用,可能會吸收藥效,導致效果較差。」因而建議間隔兩小時以上再服用。

 

8藥品要存放乾燥陰涼處

關於藥物的存放,通常藥袋上會有說明,例如需要冷藏或置於陰涼處等。鍾燕瑩組長表示:「若標示冷藏,則不可置於冷凍庫,因冷凍過的藥品其藥性會遭到破壞。」

另外,像皮膚用的藥膏、眼藥水可標示開封日期。原則上,藥膏一旦開封使用,不建議超過半年;眼藥水則最好一個月內使用完畢。至於藥粉或口服藥,則建議3個月後不可再服用。其實,若完成這一次療程,剩餘的藥物不需要留到下一次使用,畢竟每次的狀況不盡相同。

 

9可搭配一些食物

餵寶寶吃藥時,可搭配米餅或餅乾讓他食用,但不建議高鹽的餅乾或太甜的食物。鍾組長解釋:「食物太鹹會讓鹽分滯留體內;太甜則容易生痰,延緩病情復原。」若孩子覺得嘴巴苦苦的,可在開水裡加一些果糖稀釋飲用,沖淡嘴裡的苦味。

 

10藥物過敏,要記錄

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若服用藥物後出現過敏情況應立刻記下藥名,下次回診時告知醫師,請醫師改開其它類似作用的藥物。另外,如果孩子有服用其它慢性藥物,也應記錄藥物名稱,就醫時詢問醫師能否合併使用。

 

11完成療程

以抗生素為例,通常有一定的療程,視狀況可能需要57天,家長不可因孩子的症狀有改善就自行停藥。否則下次再度感染,抗生素會變得沒有效果,必須使用後線藥物來治療,對於小朋友的健康危害更大。
 

用藥常見疑惑

1姊弟感冒的症狀差不多,藥物可共用嗎?

有時看似雷同的症狀,必須做進一步的檢查才可發現兩者的狀況不同。因此,不建議讓同時感冒的孩子服用相同藥物,最好就醫確診,由醫師開立藥物。鍾組長解釋:「也許兩人的症狀相似,但其實弟弟感染的病毒較為複雜,別為了貪圖方便而延誤就醫時機,甚至引起併發症。」此外,更不可將姊姊服用的藥物劑量自行減半,讓弟弟服用。

2症狀緩解,可自行停藥?

基本上,像抗生素、克流感等療程,或過敏性鼻炎的控制,不可自行停藥。

至於治療流鼻涕或咳嗽等症,還是建議用藥到症狀沒有為止。有時咳嗽與流鼻涕是因為痰液無法清除,若沒有繼續用藥,讓痰液在鼻腔、喉嚨等部位反覆刺激,可能會引起發燒。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吃太多藥物或服用時間較久,擔心會危害身體,鍾組長表示:「只要藥量沒有任意增加,或使用頻率在醫師的指示內,其實對於孩子的肝腎功能影響不大。」

 3小孩不小心將藥吐出來,要重餵嗎?

原則上,餵藥後的30分鐘後才吐,不用重餵;如果是餵藥的30分鐘內,必須重餵。不過,葉勝雄醫師表示:「有時必須視狀況而定,以治療輪狀病毒的藥物而言,小孩服用後沒多久即吐出來,此時毋須重餵。」 

瞭解藥物作用與使用時機

關於小兒用藥的建議,葉勝雄醫師提醒家長:「餵孩子服藥時,不要騙他這是糖果,以免他信以為真,在家長沒注意時不小心誤食。」另外,有些藥瓶會放置乾燥劑或棉花,開封之後應將這些物品扔棄,以免棉花受潮或乾燥劑失去效果。

 

另外,現在滿多家庭是由祖父母照顧孩子,當孩子因為身體不適而哭鬧時,祖父母可能因為緊張,餵藥時候沒有先瞭解使用方法。因此,建議父母帶孩子來醫院就診,領完藥後先瞭解藥物的作用以及使用時機,例如:發燒時,什麼時候使用藥水?何時使用肛門塞劑?不同的藥物是否需要分開時間服用等,並詳細告知孩子的相關照顧者,以維護孩子的健康。

除此,孩子生病時,盡可能清淡飲食,重視營養均衡。雖然適度補充營養很重要,但不建議額外補充過量的維他命或綜合維他命,以免讓幼兒的腸胃一下無法吸收太多,反而造成不適。

 
 
葉勝雄
學歷:長庚大學醫學系畢
經歷: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、臺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研究員、臺安醫院小兒科部臨床研究醫師、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
現任: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
 
鍾燕瑩
學歷: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學系畢
經歷:高雄阮綜合門診藥師
現任:亞東紀念醫院藥劑部住院藥局組長
 
 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媽咪寶貝】2014年4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禎媽 的頭像
    禎媽

    禎家三寶-寶貝,大寶和小寶

    禎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